■ 屈祖平
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縣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打響新的發令槍——全力打造產業高地,聚力建設幸福之城。為貫徹縣委決策部署,圍繞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長三角北翼產業高地,我開展了系列調查研究。3月上旬,帶領縣人大部分同志以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赴無錫高新區、杭州蕭山區等處進行了考察學習。組織召開相關部門和區鎮座談會,聽取縣發改委、財政局、科技局、市場監管局、住建局、國土局、環保局、人社局、行政審批局(縣政務服務中心)、招商局、供電公司等政府職能部門、縣板塊培育牽頭部門和開發區、高新區、濱海新區等區鎮相關情況交流匯報。通過調查研究,對海安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有了更趨全面、更加深刻的認識。
一、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長三角北翼產業高地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從新時代發展要求看,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大勢所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敝醒虢洕ぷ鲿h也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推動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是著力點,制造業是主戰場。加快推進海安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長三角北翼產業高地,正是深入踐行十九大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戰略部署的具體化、“海安化”,是對新常態下縣域經濟如何又好又快發展命題作出的與時俱進的有力應答。
從全球經濟發展規律看,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潮流所向。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美國、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重新重視實體經濟,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國家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加速推進新一輪全球貿易投資新格局。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后這些國家實現了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高。我國已建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產業規模占整個世界制造業20%左右,中國已是位居全球第一的制造業大國。當前,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中國必須放眼全球,化挑戰為機遇,搶占新一輪競爭制高點?梢哉f,高質量發展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華山一條路”。
從先進地區成功經驗看,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必由之路。從國內先進地區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成功經驗來看,經濟高速增長之后突破結構性矛盾和資源環境瓶頸,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是必然選擇。無錫高新區大力發展信息技術、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等五大產業,著力做好項目提質、龍頭引領、中小培育、存量增效、創新提升、資源節約、綠色工業等七大提升工程,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杭州蕭山區圍繞恒逸、翔盛兩大產業龍頭,打造化纖產業“全產業鏈”,產業高地漸露崢嶸。
二、我縣工業經濟發展基礎優勢
近年來,全縣工業經濟堅持穩中求進、提質增效,保持了新常態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2017年,我縣在全國工業百強縣排名列第30位。
。ㄒ唬┕I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2015年,我縣率先在全市實現工業應稅銷售超千億目標,2016年、2017年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態勢。2017年全縣實現工業應稅銷售1348億元,增幅17.5%,總量繼續領跑全市。規模企業總數達到909家,均居全市第一。億元企業220家,超10億元企業22家,文鳳化纖、聯發紡織、鑫緣絲綢、歐貝黎4家企業銷售突破50億元。聯發、鐵錨、通潤入圍省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鵬飛成為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鐵錨、天楹2家企業榮獲省制造突出貢獻獎優秀企業。威爾曼、鐵錨、鷹球獲評省經信委小巨人企業,天楹、亞太輕合金通過省級“專精特新產品”審核。
。ǘ┊a業規模發展具備基礎。
板塊帶動能力增強。產業集群開票銷售占全縣工業的78%,開票銷售百億元集群達到3個(時尚錦綸、現代紡織、新能源)。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三去一降一補”各項工作扎實推進。13個項目列入省級PPP項目庫,其中8個項目成功落戶,均居全市之首。“五化并進”“六力驅動”試點經驗全省放樣。發展動能加快轉換。從“兩新”產業看,2017年全縣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259.21億元,同比增長26.6%,高于全縣工業產值增幅11.6個百分點,占規模工業比重的50%,較去年同期提升4.6個百分點,提升率全市第一;完成新興產業產值1004.1億元,同比增長20.7%,高于全縣工業總產值增幅5.7個百分點,占規模工業比重的39.9%,增幅全市第一。其中“3+3”重點產業實現應稅銷售578億元,同比增長17%。
。ㄈ┹d體平臺建設得到加強。
堅持科學定位、集聚集約發展,先后建成江蘇長江以北首個落戶縣級城市的國家級開發區、蘇中首批落戶縣級城市的省級高新區、沿海開發前沿陣地老壩港濱海新區、省級專業商貿物流園區、7個特色鮮明的鎮級科技產業園,形成了“三區一園七鎮”開放開發載體群。常安紡織科技園、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園、時尚錦綸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開發區臺商產業園、高新區臺商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區穩步發展。
三、我縣工業經濟存在困難和不足
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海安工業經濟已經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積淀了平臺、產業、企業、營商環境等多方面的優勢,打造產業高地具備了基礎,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和亟待突破瓶頸。
(一)缺乏地標性領軍企業。
龍頭引領有待加強。雖然我縣培育了一批運行質態良好的10億元、50億元大企業(集團),但是從整體上看,規?偭窟不夠大,各產業板塊普遍缺少引領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缺乏世界500強企業、上市企業,部分本土企業規模擴張很快,但運行質態不佳。如:新型金屬材料領域2017年銷售額超3億元企業5家,高性能磁性材料領域超3億元企業僅有1家;我縣鍛壓機械制造企業100多家,但小規模企業數量居多,規模以上企業不到一半,億元企業只有6家,僅有瑞安特一家超10億元的企業,年銷售第二的江海機床集團只有4.8億元,江蘇省鈑金機械“三巨頭”揚力、金方圓和亞威3家企業年銷售已達40多億元,而我縣100多家企業年銷售只有40億元。上市工作未有明顯突破。我縣億元企業220家、規模企業909家,全市最多。但無論是主板入軌企業(8家),還是重點后備企業(主板30家、新三板55家),數量都不多。目前,我縣主板上市公司僅有兩家,且無報會企業。南通各縣(市、區)中,最多的通州區有8家,如皋有7家,如東、海門、啟東也各有4家。
(二)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近年來,我縣部分優勢企業已與國內知名高校建立起了較好的產學研合作研發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總體看,企業自身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力量薄弱,已成為制約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除少數領軍企業外,大部分企業主要以跟蹤模仿為主,“技術跟隨”特征較為明顯,部分中小企業研發能力不強,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產品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偏低,缺乏領軍型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萍紝洕鲩L的貢獻率還不夠高,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創造性產業、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儲備遠遠不夠,產業總體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檔。
。ㄈ┊a業層次亟需提檔升級。
我縣產業結構性矛盾一直是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產業層次有待提升。部分產業分布散、規模小、秩序亂的現象比較突出,產業鏈條不夠完善,中間產品多、終端產品少,產業鏈關鍵環節創新能力不足,整體競爭力不強。產業發展短板明顯。如紡織產業產品初加工比例較大,中小紡織企業整體裝備水平還不高;化纖產業主體主要集中在切片、紡絲階段,上下游產業鏈不完整,終端的織造和服裝企業相對較少,缺乏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鍛壓機械行業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產品智能化水平低,普通機型多,數控率低,單機產品多,成套設備少;建材機械產業除龍頭企業鵬飛外,大部分企業產品科技含量低、國際競爭力不足,導致“走出去”未成氣候;汽車零部件產業雖擁有40多個門類的零部件產品,但核心級的發動機、各類總成、底盤技術、變速箱等汽車部件或組件所占比重甚微;電梯產業配套件基礎較好,市場信譽良好,市場占有率較高,但適用于高速、大噸位電梯的一些關鍵部件發展較緩慢;新能源行業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電工電氣產業高端裝備還不太多,產業內特高壓、節能型、智能化的變壓器產品較少;新材料產業,以基礎原材料或中間體為主,大部分處于產品鏈條的某一段,下游高附加值產品開發較少,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產品并不多;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機器人企業數量、規模都較小,缺乏行業領軍企業。
。ㄋ模﹫@區平臺建設有待提質增效。
我縣載體平臺空間布局合理,擁有國家級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商貿物流產業園區等一批產業定位明確、配套功能完備、產業政策集聚的專業載體平臺。同時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園區行業影響力不夠大、專業配套水準有待提升,園區功能性公共服務平臺的運作機制、服務質量有待提升;常安紡織園、中意生態園、機器人特色產業園等平臺優勢有待轉化為產業效益,整個城市的商務服務配套、城市功能打造仍有待提升。
(五)集聚集約綠色發展有待加強。
土地后備資源日漸匱乏。我縣每年工業用地主要以新增建設用地為主,而新增建設用地必須實現耕地“占一補一”,這給新上項目用地帶來壓力。畝均稅收偏低。據國土部門調查,我縣畝均稅收只有4.23萬元,低于全市6.01萬元/畝的平均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大,土地節約水平有待提高。征而未供的現象突出,全縣目前批而未供面積10427畝。產業項目集聚度不高。部分區鎮產業項目分散,沒有注重向特色園區集聚,集聚和規模效應未能充分顯現。綠色發展亟待重視。工業企業污水入管率較低,排污口分散問題較為突出。生態環境承載力不足,節能減排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綠色生態理念有待強化。
從全縣工業經濟的發展現狀和短板來看,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長三角北翼產業高地,既是時代的呼喚,更是民心所盼。新時代的海安只有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才能在北沿江地區脫穎而出、跨越發展。
四、關于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產業高地的思考
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產業高地是保持海安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海安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重大戰略舉措。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打造產業高地,必須舉全縣之力,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主路徑,把特色產業園區發展作為主陣地,把中高端產業建設作為主選項,全力推動全縣工業經濟總量、優質企業群體、發展質量效益、集聚集約水平、持續發展能力等在長三角北翼處于領先地位,力爭使我縣工業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制造業集群。
結合學習借鑒外地經驗做法,對海安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長三角北翼產業高地提出如下思考:
(一)強化集群培育,高質量編制產業發展規劃。
強化產業規劃引領。結合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和“十三五”規劃,邀請全國行業內權威機構和專家學者,到重點產業和龍頭企業“把脈問診”,編制產業邁向中高端發展“路線圖”。優化產業集群培育壯大規劃,科學確定發展方向,研究中長期發展目標,制定、落實3—5年發展規劃和年度細化方案,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編制好產業發展規劃。
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加大精準扶持引導力度,高端化發展錦綸功能新材料、裝備制造等四大主導產業,突破性發展機器人及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等四大新興產業,全力打造以高端紡織及裝備、高新裝備制造、機器人及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及新材料為代表的地標性特色產業,做到精力聚焦、資源整合、政策集成,逐年推進,確保規劃得到有效落實。
推動新興產業崛起。準確把握國家、省、市政策的支持方向和投資重點,尋找國家戰略性前沿產業在海安布局的切合點,加大力度向上對接,引導鼓勵現有企業密切跟蹤技術前沿和市場需求,加大研發投入,超前謀劃一批引領性、標志性的新興產業項目,全力打造有影響、有位次的“上海北大門新興產業集聚區”。
。ǘ┩怀雠啻蠓鰪,高質量培育龍頭骨干企業。
打造行業標桿企業。繼續實施好“一企一策”,引導龍頭骨干企業開展資源整合和資本運營,通過兼并重組、資產收購等方式優化資源配置,做強做大主業,補齊發展短板,全力培育一批技術優勢突出、產業關聯度高、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團),帶動全縣工業加快產業轉型和動能轉化,促進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積極推進品牌戰略。引導企業增強品牌意識,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著力打造國內乃至全球知名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和企業軟實力。搭建品牌推廣平臺,提高海安品牌的影響力、認知度、美譽度。
全面實施質量和標準戰略。圍繞關鍵質量指標,推動企業建立質量強企創新機制,指導企業引入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加大有效質量技術投入,突破質量發展“瓶頸”,打造精工產業,推動全縣重要產業加快質量創新。加大政府質量獎培育規模,構建從現場管理良好行為企業、質量標兵企業到縣長質量獎、市長質量獎,再到省質量獎、中國質量獎的“金字塔”型創建梯隊。鼓勵支持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建設,積極推動企事業單位參與國際和國家標準化活動,爭取更多全國標準化技術組織落戶海安。
大力推動企業上市掛牌。持續開展好董事長工程,進一步解放企業家思想,積極主動對接資本市場,借助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優勢,加快我縣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進程,形成更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群,抓好后備企業培育,確保資源富足,保持我縣上市掛牌企業數在全市的領先地位。
。ㄈ┲鞴ロ椖拷ㄔO,高質量積蓄經濟發展后勁。
精準實施招商選資。聚焦重點產業,開展智慧招商。堅持產業發展中高端的戰略取向,圍繞補鏈、強鏈著力招引一批與我縣產業關聯度大的優質項目。按照集聚集約的用地原則,充分放大重點園區對優質項目的吸附作用,整合全縣資源,強攻國企、央企、上市公司、世界500強、行業10強企業,著力突破一批發展質態好、創新能力強、產品檔次高、財稅貢獻大、投資規模10億元、50億元、100億元的重特大項目。
推進央企、軍企對接。匯聚集群培育部門、區鎮、行業協會、商會力量,分行業指導企業制定與央企合作方式和發展路徑,促成企業與國企、央企、軍企攀親聯姻,謀求股權、科技、資質等深度合作。
強化企業技改投入。堅持以技改投入、項目建設為主抓手,走“大項目—大企業—大產業”的跨越發展之路。高頻度、深層次登門對接企業,引導企業找準投向,加大投入推動本土優質企業“滾雪球式”發展。推動智能化改造,提升企業制造水平,壯大智能裝備產業,開發智能終端產品,提升智能服務支撐水平。積極策應“工業4.0”“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全面推進接軌上海。深入研究準確把握上海產業轉移的新特點新規律,圍繞“4+4+N”產業,深度融入上海產業鏈分工體系,全面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努力把海安打造成上海都市區先進制造業集聚地、特色產業經濟培育地、高端產業轉移首選地、園區合作共建示范地。
。ㄋ模┳⒅貏撔乱I,高質量打造核心競爭優勢。
強化創新主體培育。堅持把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基調,充分發揮一批大企業持續創新、連年高速增長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一批國內外市場占有率大、研發能力強、智能化水平高、品牌形象好、國際化程度高、社會貢獻度大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將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作為我縣打造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地區的重要標志。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支持中小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走“專精特新”之路。
突出創新成果引進和轉化。以系統思維、戰略舉措,優化產學研合作機制,注重校企個性化合作,探索完善聯合研究、技術入股、獨家轉讓等多種合作形式,實現借風啟航、借帆發力。每年產學研合作項目不少于200個,確保50%以上項目產品形成高新技術產品。
倡導企業首創精神。依靠科技創新提升供給水平,推動縣域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從供給、生產端入手,著力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積極對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申報、落地,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
加快高端人才集聚。深入實施“海納英才”計劃,圍繞“產業+項目+人才”三維模式招引高端人才,加快引進國家級頂尖產業人才、創新創業高層次產業人才,確保“4+4”產業都有領軍人才和高端人才。在全省或全國行業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科技企業家;培育一批能夠突破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人才。
。ㄎ澹┩菩芯G色制造,高質量推進集聚集約發展。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實施《江蘇省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方案》,以促進制造業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綠色發展為目的,以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創建和綠色產品設計開發為主要內容,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綠色制造示范創建工作,制造綠色項目三年培育計劃。推廣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先進適用技術,實施一批清潔改造項目。引導企業實施節能技改項目,使企業的污染源得到有效的控制、節能降耗技改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實,達到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雙贏效果。
打造專業化特色園區。聚焦“一特三提升”工作指向,借鑒蘇南及周邊先進地區建設專業園區的成功經驗,按照“功能齊全、基礎完備、有核心競爭力”定位,加快推進商貿物流產業園、常安紡織科技園、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園、時尚錦綸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開發區臺商產業園、高新區臺商產業園等七大特色產業園區建設,進一步明晰各園區功能定位、發展目標、主攻方向,制定具體行動方案,謀劃重大功能性、支撐性項目,打造專業化、特色化、集聚化、生態化的現代產業園。
推進資源集約利用績效綜合評估。堅持以“畝均效益”論英雄,出臺工業企業資源利用績效綜合評價辦法,對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地面積3畝以上規下企業從畝均銷售、畝均稅收、單位能耗等方面進行績效評價,按得分高低排出優先發展類(A類)、鼓勵提升類(B類)、監管調控類(C類)、整治落后類(D類)四類企業?茖W運用綜合評價結果,分類制定用電、用水、用氣等差異化政策措施,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引導低端產業退出。加大“散污亂”企業關停力度,持續深入推進“263”專項行動、“三行業”整治工作,依法關停不達標企業,淘汰落后產能、低端低效產能,推動產業優化升級。針對產能過剩企業、低端低效企業、生存困難和“僵尸企業”、精細化工園轉產轉型及“走出去”發展企業,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合理利用好“去產能”騰出的資源空間,通過注資入股、招商引資等方式,盤活資產和人才,煥發企業活力。
。┞鋵嵄U洗胧哔|量打造最佳營商環境。
強化考核導向。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強對工業經濟創新發展、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組織領導,健全完善業績評價和目標考核體系,科學完善項目質量評估辦法,推動提質增效。建立完善鼓勵激勵機制,提振黨員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精氣神。
注重政策支持。政府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責任務,出臺支持高質量發展政策意見。要進一步優化支持企業創新的政策,把有限資金盡可能地用到主導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振興上,用到重大項目、關鍵技術和高端人才上。
弘揚企業家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堅定企業家發展信心,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組織企業家赴境外、國內行業領軍企業考察學習,不斷提高現代經營管理能力和水平。
做強公共服務平臺。重點打造技術研發、檢驗檢測、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公共服務平臺,抓國家大力推進供應鏈創新發展機遇,對現有物流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流程優化,不斷提升我縣“公鐵水”物流體系發展內涵,構建區域供應鏈樞紐。
提升服務質量。推進行政審批改革,優化監督管理,叫響服務品牌。踐行“店小二”服務理念,營造重商、親商、安商、扶商的濃厚氛圍。協調解決重點企業、項目發展難題,完善配套化服務,努力打造多功能、高效率工作平臺,開展保姆式、集約化的全程代理代辦服務,努力打造一流的服務發展環境。